圍繞開發區/高新區/經開區/工業園/經濟園區等大型園區在招商引資、重大項目推進落地、園區開發建設、統籌管理與安商穩商服務等方面的核心特征,構建 “引、研、跟、落、管、服”六位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。通過科技手段突出區域整體競爭優勢,加速內部和周邊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,基于模式創新實現跨區域發展,增強競爭軟實力。
1. 建立1+N(1是管委會,N是各基地)集中管控機制,呈現區域的運行全景;
2. 加強優勢傳播,吸引高端人才和優質企業落地,逐步形成特色化的產業集群;
3. 加強條線協作,保障重大項目推進過程中資源高效協調,歷史數據全程追溯;
4. 加強政園互動、政企互動、園企互動、企企互動,形成有機的區域生態體系;
5. 提升營商環境,建立多方互聯的園區服務運營網絡及長期可持續的發展體系。
以特色化產業服務為核心目標,構建“線上線下聯動、臺前臺后融合”的“一站式”產業鏈協作公共服務體系; 對外,為企業和人才提供便捷、多元的各類服務,促進園區產業資源共享,加強企企合作,促進產業集群的優勢互補; 對內,建立業財一體化管理機制,實現智能化、精細化資產管理,降低空置率,節約人力成本。
1. 線下服務線上化,顛覆傳統園區服務模式,使服務一鍵觸達,大幅提升服務知曉率和抵達率;
2. 基于企業/人才用戶特征分析,為企業/人才匹配精準的服務資源和政策信息,直達客戶終端;
3. 依托互聯網放大特色產業公共服務平臺輻射作用,增強優質企業吸引力,加速產業集群形成;
充分發揮大學院校的智力優勢,建立大學成果庫,通過搭建技術轉移和線上創新培育平臺,將大學、創客、企業、園區、投資人、第三方機構等主體緊密鏈接,促進多方交流合作,助力大學生創業,加速大學成果實現產業化。并以園區為載體,逐步增強輻射力,實現技術成果、創新創業人才、優質創業企業的并向輸出。
1. 擴大大學優勢資源的輻射半徑,加強校企合作,構建線上產業聯盟,形成“合作窗口;
2. 通過線上創新大賽/路演/創業營,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,吸引世界各地優秀投資人;
3. 聚合大學院校豐富的智力資源,精準匹配市場需求,促進產學研對接和技術成果轉化;
4. 強化大學院校孵化品牌效應,連鎖式集團化專業管控,實現全國分基地統一標準運營。
針對眾創空間/孵化器空間面積較少、通常涉及到連鎖式運營的特點,平臺以輕量化應用為主,可提供SaaS化部署?;趧摌I孵化+創業導師+科技投資的模式,構建全生命周期的孵化業務管理體系,固化從“入孵”到“遷出”的孵化管理與服務流程,形成集管理與服務于一體的生態圈,實現孵化過程與成果的“雙管理”。
1. 為創客和企業提供統一服務入口, 跨地域聚合多方服務資源,實現“虛擬孵化;
2. 建立數據中心,形成創業團隊從入孵、成立公司、成長、畢業全過程成長軌跡;
3. 配合“創業導師”制度,建立標準的企業走訪單,量化服務績效,了解企業核心訴求;
4. 規范分園運營及內部管控流程,便于總園即時、快速獲取分園動態、精細化數據。
借助移動互聯網+IOT技術,重構企業服務體系,建立樓宇運營方、企業、員工、商戶、第三方機構和智能化設備之間的強鏈接關系,讓用戶擁有極致的現代科技辦公體驗,使服務獲取更便捷。并通過BiPark實現碎片化數據的集中管控、資產精細化運營,動態銷控分析,最大限度盤活空間資源和服務資源。
1. 由地產驅動向服務驅動轉變,整合周邊資源打造 “超級前臺”,提供O2O互聯網生態服務;
2. 以軟件定義硬件,為企業、訪客、企業員工提供自助化、智能化、現代化的5A級辦公體驗;
3. 精細化的資產管理,實時掌握房態,高效響應客戶需求,加速經營性資產去化,降低空置率;
4. 智能計費支持多元空間產品組合模式,實現一鍵出賬、自動填賬、自動出賬、100%精準對賬;
5. 構建碎片化數據采集和更新機制,打破軟硬件系統間的數據孤島,實現最小顆粒度數據沉淀。